首页要闻信息公开工作动态巡察监督监督曝光在线举报廉政教育通知公告

鉴史问廉:中国政治的清浊明晦

来源:纪委发布时间:2015-02-26 分享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中国政治的清浊明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实践镜鉴和创作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正风肃纪、“打虎拍蝇”,不但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标的崭新局面,也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得到复苏和重生。

  日前,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鉴史问廉》应运而生。该片思想凝厚,艺术精深,探寻展示中华民族的“廉政文化基因”,令人观之不倦,念之不忘。这部饱含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开风气之作,与笔者近时思考的三个问题不谋而合:其一,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基因究竟“是什么”?其二,发扬光大优秀廉政文化基因应当“做什么”?其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到底“要什么”?

  随感之一:鉴古方知“是什么”

  中华民族政治早熟、文明早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时就曾指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他还独具慧眼地谈道:“东方世界在‘道德’方面有一种显著的原则,就是‘实体性’。”毋庸置疑,廉政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实体性道德”,具有“最古又最新”的永恒价值和普世意义。

  在中国绵延不断的文明长卷中,对清廉政治的追求贯穿着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全过程。今人不断“寻根问典”,就是要找到当下参破“信仰迷思、文化迷惘、价值迷失”的精神之源和实践之匙。《鉴史问廉》作为一部文化记录“大片”,锁定“廉政”关键词,深入中国历史演进的细节和脉络之中,既纵横捭阖,又索微抉隐,进行了一次对廉政文化与社会及文明兴衰内在关系的“发现之旅”。正如该片所示,贪污腐败的本质是对社会物质财富分配规则的破坏,当这种“内生性、内伤性”破坏无以复加,导致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再生产难以为继,整个社会就要“礼崩乐坏”,在信仰上显现危机,从整体上走向崩溃,从政治上出现解体。在历史上,百姓们对政治清明和清官廉吏的期与盼、鼓与呼,其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这个维系社会基本规则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积极捍卫。

  实践出真知,反思出新知。面对中国数千年王朝兴亡更替的大戏,我们看到了一条隐现其间的廉政文化线索。因为历朝历代在反腐败上都留下大量经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景观。《鉴史问廉》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是我们“解码”中国的一个“文化导航仪”。特别是古代廉政建设、官德建设、社会教化与惩贪措施曾有过遏制腐败的壮举良效,其结果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造就了一个个传颂千古的盛世。通过《鉴史问廉》的“历史视窗”,我们看到: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清廉干练,上下胼手胝足,齐心协力;但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国家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正如王岐山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通过《鉴史问廉》的倾力呈现,可以看到中国数千年家国文明绵延不绝,一个极端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廉政文化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润养了一代又一代德高品正的仁人志士,将廉正、清白、忠诚、修身、勤政、民本、节俭等优秀廉政文化“道统”发扬光大。此乃中华民族之幸事,亦是今日中国之福祉!

  随感之二:创新需懂“做什么”

  梁启超先生在上世纪初年曾大声疾呼:“四五千年前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家产,毕竟还在咱们手里。诸君别要把这件事情看得很容易啊!请放眼一看,世界上和我们平辈的国家,如今都往哪里去了?现在赫赫有名的国家,都是比我们晚了好几辈。我们好像长生不老的寿星公,活了几千年,经过千灾万难,如今还是和小孩子一样。”虽经80余载,这一席话仍令人觉得言犹在耳、回肠荡气!今天的中国,信步走在大国复兴的康庄大道之上。应当深思的是,如何面对这一份既久远又连贯的“大国政治遗产”?它考验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也指引复兴方向和创新路标。今天的我们,决不能做漂泊无依的“文化孤儿”,更不能做数典忘祖的“文明弃儿”,而应当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立场,以“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之方略,以更多更新的原创性作品来“下载”我们的“文化内存”,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复兴我们的“文化梦想”。

  诚如所见,《鉴史问廉》既是近年来不遑多让的廉政教育佳作,也是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精品。该片纯熟运用情景再现、专家品评等纪实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廉政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规矩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等进行全息扫描和立体呈现,从官修国史、历代法律、监察制度、科举制度、文物古迹、民间故事、清官廉吏的真事典故中进行“考古发掘式”再创作,从传统戏剧和文学等艺术形态中选取经典事例进行“大数据化”再加工,将“大历史、小细节”呈现荧屏,用“老话题,新思考”冲击心灵,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分享良多精神养分,既可谓中原大地的亮丽文化盛景,亦堪称中国廉政文化建设长卷上的精彩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如《鉴史问廉》这般品位和量级的文化纪录片,不同于电视剧等艺术门类的虚构、戏说等表现方式,着力以逻辑性和真理的力量震撼人,以叙事性和真实的力量打动人,给廉政文化建设者和电视艺术工作者带来双重启迪。作为一部“豫制”文化品,该片主创人员巧妙用活带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元素和故事桥段,如豫剧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内乡县衙上“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楹联等,令很多观众津津乐道。同时,该片创作团队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对接”,如从热映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回溯唐朝史实,从戏剧脸谱形象来解读包拯故事等,具体而微地描画出中国式“清官情结”的民意基础和文化渊源。实际上,宣传不全是“宣讲”,教化不等于“喊话”,深刻不同于“尖刻”,主流文化精品往往越接地气越有人气,越赏心悦目越入心醒脑,越顺应民意越彰显党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用富有政治热度、文化温度和历史厚度的精品杰作来续写文化传奇,才能不负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情怀、大忧思、大期待。

  随感之三:知今才晓“要什么”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的著名论断。上世纪中叶,朱光潜先生曾对其阐发道:“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今人观古,不为泥古,而要通今。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即在于此。建国以后,他经常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公职人员的简朴廉政,密切联系群众,不致成为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如他曾多次要负责干部多读贾谊《治安策》,因为其看到汉初社会风气侈靡相竞,豪强掠夺,造成“卑贱者”和“尊贵者”对立,“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

  方今之际,中国既面临经济体量“坐二望一”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群体性事件多发、贫富差距较大等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而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复兴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全球影响,还有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不能让舶来的“文化垃圾”充斥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让腐朽落后的“思想残渣”污染我们的信仰高地。以传统廉政文化为根基,掀起一场直抵人心的文化价值观“净化美化行动”,恰逢其时,正当其用。应当看到,《鉴史问廉》创作团队的责任担当、创新能力和艺术功底,无疑是该片不输于荧屏看点的一大幕后亮点。其所构建的中国廉政“传统文化长廊”,既有助于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也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价值自立和道德自给,为建设清廉社会、清廉家园和清廉人生凝魂聚力。

  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锐意改革,重典施治,作风建设高举高打,强力反腐高开高走,以一场改变中国的超强“廉政风暴”为“中国震撼”开启新篇。可以预见,这将改变中国政治生态,也会改变经济社会景观;这将洗刷我们的党风政风,也将改变我们的社风民风,带来过滤发展“水分”、查杀贪腐“病毒”和扫除精神污染等综合效应。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杂音噪音不绝于耳,如反腐败影响招商引资的“杀伤经济论”,影响党的形象的“自我抹黑论”,导致职工利益受损的“反腐误伤论”,造成不作为懒作为的“为官不易论”等。因此,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在强化思想共识、提供智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舆情等方面创新有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鉴史问廉》所提供的丰富历史镜像,给当下的正风肃纪、打虎拍蝇提供了别具深意的文化参照系和心理坐标谱。

  事实上,反腐败作为一种国家治理行动、权益规制体系,带有很强的系统性、统摄性、协同性、广域性,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同在感、现场感”,让国人清晰地看到风气变好、生活变好、国家变好的定格画面。可以说,《鉴史问廉》在讲好历史版“中国反腐故事”方面做出了值得记取的重要贡献。对反腐实践者和研究者来说,应当更自信、更给力地担当起自身的“主体责任”,那就是把中国当下很多带有原创性的“反腐新故事”讲好讲透,为我们的社会心理环境增加更多“精神绿植”,为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凝聚更多“民心红利”。

  曾记得,国学大师钱穆有言:

  “中国诗里的理想境界,则必是具有风力的。风来了,万物滋生。诸位若能从诗中披拂到一些古人之风,诸位又若能把此风吹向他处,吹向将来。诸位当知风是无物能阻的。风大了,自能所向披靡。”

  正作风、反腐败是不能输的实践较量,也是必须赢的文化博弈。清风正气能聚得起来,歪风邪气才压得下去!但愿更多如《鉴史问廉》般的文化精品问世,把正气新风吹向国人心扉。如此蔚然成风、相沿成习,“诗里的理想境界”成真,全党上下齐心协力,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我们的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亦“自能所向披靡”!

版权所有:中共常州市新北区纪委监委

单位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衡山路8号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苏ICP备:06004659号